经济学闲谈-城镇化之争
(2013-04-14 20:33:04)[编辑][删除]
昨晚饭局我谈到了城镇化的话题,确实我有悲观的一面,也有积极的一面。无论是发达国家,还是发展中国家,沿海聚集大城市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。 比如日本的东京大城市群,美国的纽约-波士顿、洛杉矶-三藩市大城市群,澳大利亚的悉尼、墨尔本两大城市等等。
原因在于世界经济是一个海洋文明,海运仍旧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物流方式,所以商人们往港口聚集, 随着各个供应链的形成,人口增多,需求产生,因而港口城市产生了。由于城市化集群能够节约资源,无论是基础建设、社会福利、社会效率等等,一个大型的城市群就能构成,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体。
由于自由竞争,经济体的每个组合都会自动计算成本、机会、效率,从而选择大城市群。在这附近也形成了一个个的经济岛:村镇经济,比如浙江南浔的木地板、嘉善的胶合板、宜兴的环保设备、东营的轮胎业等等。
每一个经济人都清楚的知道,有人的地方才会有生意,简单的说:人群即是市场。
所以纽约是一个机会众多的城市,明尼苏达州就差点;上海是个机会众多的城市,某个内地城市就差点--不点名了,国人爱面子;东营大王镇的竞争力就比云南要好很多,虽然西双版纳产胶,因为物流半径太远,出口不方便,税收是另一回事。
中国的城镇化机会在与以北京为核心的渤海湾城市群,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,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,而非内地。
这是最节约资源、成本和效率最高的方式,高铁网络有助于扩大商业半径。如果以上海周边来说,数十个地级市和县级市,以及各个强大的乡镇都可以组成成功的产业岛,链接成一个数亿人口的经济体。同时这数亿人口也可以迸发极大的内在需求,房地产市场在这中间也可以稳定成长。
中西部并不适合转移东部的制造业,制造业在西部会面临物流成本上扬、水源奇缺。工业与当地农业、木业、自然环境争夺水源的行为模式会恶化当地环境,造成致命的影响。
一个个内地新的城镇化,也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, 每一个地域无论大小,都必须建立与沿海大城市相同的基建和社会福利资源,这将是耗费巨大,覆盖面人口不足的行为模式。而由于各种成本包括机会成本的高风险度,会造成虽然当地形成了人口户籍就地转型成功,而农民工仍旧向北上广及其周围聚集,在这些地方寻找机会,并继续被排斥在大城市社会体系之外,形成社会动荡的潜在因素,贫民窟仍旧会出现。
各个内地城镇仍旧会出现鬼城。
至于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,他们并不愚蠢,是我看到的最聪明和勤奋的基层官员,有学历、有职业精神、有官场智慧,但是屁股决定脑袋。在无法成功经营当地产业和招商后,将会努力将注意力放在当地城镇化的水泥化上:房地产。地方官会把农民从平地迁进楼上,从而获得土地开放的权益,以弥补财政赤字和支出,换老债,维持政府财政,支付当地社会福利。
但产业商人离开了。
所有的经济岛都是创业者选择最利于营商环境、成本最低、效率最高、竞争力最强的地域经营形成的,而非行政命令可以造就。
但我并不是非常悲观,我知道在房地产市场萧条后,最具生命力的中国商人会在每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角落里崛起,制造新的经济奇迹。
评论
发表评论